新聞資訊
把握行業前沿動態,提供各種產品知識供客戶參考
企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年規劃(2025-2027)
——山東祿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為進一步推動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中的重要作用,強化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帶動作用,按照《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發改社會(2019)590號)和《關于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有關工作的通告》(2019年第2號)等文件精神,山東祿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近年來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勇于創新,積極探索,致力做好帶頭引領作用,以謀求“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贏,促進產學研相結合。現結合本公司實際,特將山東祿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來三年(2025-2027)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規劃如下:
一、發展現狀
(一)公司基本情況
山東祿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產、學、研于一體,專注新能源高新技術研發和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位于青州市經濟開發區內,占地500余畝,擁有8千平方米設備制造車間,1.2萬平方米太陽能空調主機生產車間,是專業致力于余熱回收制冷制熱、太陽能制冷以及生物質供暖設備的生產和研發基地,多項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祿禧新能源研發中心面積超過12000 m2,獲批“教育部太陽能發電與制冷工程研究中心中試基地”、“濰坊市太陽能中央空調系統工程研究中心”和“生物質能清潔利用濰坊市工程研究中心”;山東祿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入選山東省教育廳深化產教融合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優質企業資源庫,獲批2024年山東省產教融合型企業。公司多次承擔國家973計劃、863計劃、濰坊市科技創新計劃等項目的設備研發與生產,現有發明專利5余項,實用新型專利20余項。經營狀況良好,產品60%出口歐洲、東南亞、美洲、澳大利亞、西亞等地區與國家。
(二)校企合作基礎
山東祿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產、學、研于一體,專注新能源高新技術研發和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南洋理工大學、阿布扎比國王大學、英國瑪麗女王大學、中國科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山東大學、東北電力大學等國內國際知名大學與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研發生產高精端能源利用設備。
2013年,公司與濰坊理工學院簽署協議共建“新能源工程學院”,2022年,雙方簽署協議共建低碳能源現代產業學院;在實訓基地、學科專業、教學課程建設和技術研發等方面穩定開展校企合作。近三年來每年接收實習實訓人次超300人,時間3個月以上。企業教師參與培養方案制定、理論和實踐課程指導、畢業設計指導等教學活動。校企共建了“濰理工-祿禧低碳技術實習(實訓)基地”、“焓差實驗室”等多個教學實踐平臺,每年投入100萬元以上。校企協同創新,聯合攻關技術難點、產品研發、成果轉化等工作,近三年來共享知識產權2項和科技成果轉化2項。企業教師參與培養方案制定、理論和實踐課程指導、畢業設計指導等教學活動中,形成集“創意-創新-創業”為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和產教融合、學做一體的多層次進階式教學體系和運行模式,探索出一條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轉化為一體的發展路徑,實現學校和企業產學研協同發展目標,為社會培養大量創新型能源動力類工程技術人才。
二、發展思路和目標
未來三年內,山東祿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將進一步鞏固以往校企合作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著力解決制約校企合作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積極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辦學模式,堅持校企合作方針,創新校企合作機制與體制,努力實現校企人才共享、設備共享、技術共享的深度校企合作關系,全面提升學校辦學能力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
2025-2027年,山東祿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將繼續在新能源、制冷、能源動力等行業人才培養上實施更加深入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適應企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形成專業與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發展的格局;進一步完善產業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體現在現有合作院校的基礎上增加2-3家校企合作院校。聯合合作院校申報山東省現代產業學院、打造1-2個市級高水平實習實訓基地、建成10門校企共建課程、促進教學內容和產業發展相銜接,形成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聯合合作院校共同申報1-2項科技類項目,申請2-3項國家專利,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圍繞能源裝備研發的關鍵性技術問題,校企協同創新,聯合攻關技術難點、產品研發、成果轉化等工作,與合作院校簽訂1-2項技術合作協議,共享研究成果。至少完成1-2項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能力“雙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增長潛力“雙保障”。
三、主要任務和舉措
(一)完善產教融合管理制度。建立適應產教融合改革要求的各項企業管理制度的計劃,將促進產教融合納入企業發展規劃,在三年內逐漸建立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建立實施推進產教融合工作年報制度。成立產教融合工作小組,配備專人推進產教融合企業工作。
(1)健全校企合作政策體系,優化合作成果考核、評價、日常管理等制度。強化校企合作政策文件引領,優化校企共建共管的組織機構,明確校企雙方的聯系與責任,特別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管理辦法,營造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良好環境。
(2)完善溝通協調機制。企業內成立產教融合小組,與學校產教融合處配合,建立例會制度和溝通協同機制。
(3)形成效果評價機制。明確管理運行體制和效果評價機制,明晰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權利義務關系,明確企業、學校、職能部門的權責利。
(4)建立資源多元配置機制。按照市場機制,以合約方式,推進校企資源互補利用和優化配置,實現資源共享,發揮企業和教育投資的最大效益。
(二)共建共享優質科教資源。充分發揮企業重要作用,以企業為主體建設產教融合實習實訓基地。公司建設有“濰理工-祿禧低碳技術實習實訓基地”和“低碳能源現代產業學院”,定期接收學校學生開展實習實訓,滿足年500人以上學生實習實訓。高校與企業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搭建教學實訓平臺,建設課程資源,攻關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實現產教深度融合,為地方低碳能源產業發展培養了大批基礎理論扎實、實踐技能突出的專業人才,滿足了產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面向社會開放實習實訓基地,開展多項高質量、多層次的培訓項目,為行業培訓、競賽、會議等提供專業化服務和保障,為社會和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為行業轉型、節能環保事業做出積極貢獻。
(三)落實校企合作人才共育。今后三年規劃中,將與學校合作深化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校企聯合培養,持續深化“2+1+1”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落實雙導師制,組建“雙師型”名師工作室。與學校聯合開發適合企業的教材,堅持與學校共同制定育訓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數量達到10門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組織領導保障。成立企業產教融合規劃實施領導小組,部署規劃的實施和調整,保證規劃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堅持和完善企業領導下的項目責任制,把握正確方向、引領發展、促進和諧、保障穩定。
(二)運行機制保障。建立實施規劃的各層級的責任機制,明確責任目標和責任人;制定年度工作目標和計劃,分解任務并納入考核。
(三)資金投入保障。多渠道籌措經費,科學、合理配置資源,保障重點建設項目經費需求,提高經費使用效率。通過建設資金籌措,高質量、高標準實施產教融合基地及平臺建設;爭取財政部分資金獎勵或補貼,重點建設產教融合核心人才培養,課程開發、專業建設等。同時切實加強資金的使用與管理,按照統一規劃、單獨核算,實行項目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益。